看著一百多人的教室,前排學生認真寫筆記,中排學生開始拿起鏡子、化妝品上妝,滑手機,後排學生打瞌睡。心裡真是為這些孩子擔心,他們畢業離開學這個保護網後,能自立成人嗎?
大多學生經過勸說,還是會拿起紙筆抄寫兩行。只是若不注意,就會故態復萌。上課時要一直提醒他們,實在需要很優質的情緒管理。有些特殊的學生,在請他們收手機後,直接趴在桌上睡覺,請他洗把臉再進教室,他以別煩他,上課很無聊回答。面對這樣的學生很無奈,也曾有倦勤的念頭。
研究所課程狀況好很多,學生找了一個有興趣的課程,再聽老師上一次課。檢視自己上課的情形,想辦法重拾對教學的熱情,心裡總想著,只要有幾個學生能受益,就值得了。看到印光大師對卓智立居士的開示:
「舌耕一事,善用心者,可以繼往聖,開來學,不據位而行政,不居功而治國,豈可以厭情當之?宜唯日孳孳,死而後已,方可不愧舌耕二字。… …倘能秉淑世牖民之心,以為教員。化其同事及與學生。則其功德,何有涯涘。… …然斅學半,汝能念終始典于學,厥德修罔覺。即是自利利他,己立立人之道。豈徒令彼幼學,得其正哉。教授生徒,世間第一行教化事。倘將來學者,作吾子吾弟觀,則其利益大矣。」
對教學有了另一個看法,應調整心態,不能以孩子的回饋,作為教學勤惰的依據。此外,應在不同課程增加一些先賢典故,讓孩子有學習對象。藉此,也能復習過往所學,據以修身養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