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472期/游藝組/食在安身-雪公的飲食之道
「食」在安身-雪公的飲食之道    ●心迴

雪公不僅在儒佛研究與教化事業有顯著的影響力,平日的生活方式也為許多蓮友欽佩敬慕。尤其雪公如此殷勤度眾,講經從不間斷,並奔波指導各處聯體機構,不但心不疲不厭,身亦硬朗爽健,直至高齡九十七歲清明無疾、安詳往生。雪公究竟是如何養生的呢?

健康長壽會的董事長劉錫吾先生,曾請時年八十歲的雪公分享養生之術,雪公謙稱自己並未存心養生,直就生活起居提供眾人參考:

起居飲食方面,照常每早五點起床,先整理床鋪,清理住室,次刷牙(用鹽)再熱鹽水洗眼,後洗臉。本人信仰佛教,即焚香拜佛,靜坐一小時。繼用早點,炒麵粉半調羹(後來是芝麻粉),奶粉半調羹,滾水沖服畢,不他食。出門上班,事雖繁多,皆按自定課表去做,正午用飯,或米飯、或麵條,只食一碗,或饅頭,或餅類,只食一枚,菜最多只是一菜一湯。飯後散步十分鐘,靜坐四、五十分鐘,出門再工作。多年已不吃晚飯。

近以晚間講經教課,事仍不少,每下午五時,吃稀粥半碗而已。出門工作,至十點鐘回寓寫應酬信,預備第二日之功課,晚十一點鐘入廁,洗澡,整理床鋪,靜坐,十二點鐘息燈安眠。

(圖說:雪公生活規律,飲食有度,神安心寧,自有一套獨門的養生之道。)
(圖說:雪公生活規律,飲食有度,神安心寧,自有一套獨門的養生之道。)

從雪公的自述,可見一種極為規律從容、單純簡約的生活模式,養生特別強調的飲食,更是清淡量少,以米飯麵食為主,一天菜僅一樣,不講求多樣繁複,更甭提點心補品,連水果也不多吃。朱斐先生在〈炳公老師與我〉一文說:「炳公老師開創道場、事業之艱辛,他個人的生活又極簡單,每天的食物,晨、午兩餐,一個饅頭一菜一湯而已!他不吃水果,唯一的享受是喝茶。」

《雪公師訓集錦》戒光先生〈談雪公的飲食起居〉一文中也提到這項喝茶的習慣:

老師喜歡喝茶,曾說過:「這是我唯一的嗜好。」就因為這樣,很多弟子往往就買各種好的茶葉來供養老師。但是,太昂貴的茶葉,老師是捨不得吃的,比如有一次,有人供養「金針白毫」,侍者泡好了呈上,老師是邊喝邊讚歎,後來知道價格了,即命侍者快包起來,等機緣再喝。晚年則喜喝臺灣的凍頂烏龍茶或香片。

曾經有患糖尿病的蓮友向老師求藥方,曰:「此症沒什麼特效藥,只要多喝茶。」當然,喝茶更能預防糖尿病。

儘管雪公吃得很簡單,卻特別謹慎,更以對食物的了解和眾生結緣。

藏密先生在〈介紹良醫--雪公醫方明的弘化〉一文中,談到雪公在行醫施藥、關懷病患時,對症下藥地提醒他們飲食之方。例如雪公特別去信剛動完手術的周慶光老居士說:「飲食須較極爛者,凡菜硬者俱莫食」、「少食,多次不妨,不欲食之物,莫強食」。又致函董正之夫人舒淑婉老居士,叮囑夫婦倆:「年時疫多類,宜處處小心,不直吹電扇,不食水果香瓜、冰棒生冷之物」,並「寄上人參及胡桃兩物,若無感冒用之」。

《論語講要》中孔子飲食之節一段,雪公講到「不時不食」:「一是不合春夏秋冬四時所宜的食物,一是一日三餐不在朝夕日中的時候。這都有害於健康,所以不食。」又談到「不得其醬不食」,醬有醯醢等多種,而「醬各有宜,如藥味然。不得其醬,恐或有敵物。得其醬,則增其美,而去其害,故君子重之。」更重要的是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」,指出聖人「不求其精細而飽」。觀雪公的飲食方式,正是效法著孔子之行,三餐定時少量,所食固定單純、口味清淡,但求粗飽而已。

然而,在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》裡,雪公曾感嘆地說:「飲食中,多含農藥糖精色素,食之不免中毒生癌。眾生多災福薄,皆是共業所感。」《雪窗習餘》亦錄有一詩〈今之一切食物皆含毒劑〉:

民食依鴆毒,無書事空前,
群生非不知,聚訟徒紛然;
有云順時代,未可多言詮,
吾衰聽失聰,或係雙耳聾;
自戕率天下,今政難與從,
仰面長太息,垂頭憶神農。

雪公晚年便受到味精的侵害而食物中毒,導致講經暫停三個月之久,娑婆世界飲食的副作用真是危害不小啊!

因此,雪公致函會性法師時,特別提及:「望小心,凡有化學食物味精及人造醬油等,一律忌食,不獨於目有損,且害內藏。」戒光先生文中也談到雪公對蓮友的提醒叮囑:

老師對「食」的方面,很是謹慎,不亂吃東西,受了味精與防腐劑的中毒,一再的勸誡大家:「燒菜不要加味精。」有遠客來訪,均在蓮社用齋,說:「菜色好壞另一回事,就是不放味精,吃起來安心。」為了避免食物中毒,曾說:「吃了菠菜就不喝蜂蜜,吃了小黃瓜就不吃花生。」因這些是平時易見的食物。對於奇奇怪怪的食物不吃,說是「吃怪東西會生怪病」。

現今的臺灣,「吃」儼然成為多數人生活關注的重心、得到滿足的小確幸,殊不知身病及神傷都由此而來,危害了生身,更侵損了慧命。藏密先生正示雪公「因通曉醫理,平時生活規律,飲食有度,神安心寧,事事不失天和,合乎衛生之道」,實是古今安身之準繩啊!

(圖說:雪公藉由對食物的了解和眾生結緣,在行醫施藥、關懷病患時,對症下藥地提點飲食之方。)
(圖說:雪公藉由對食物的了解和眾生結緣,在行醫施藥、關懷病患時,對症下藥地提點飲食之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