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抹清煙淡淡然,地獄豈得常常寬。
因果欠來款款債,傷心淚唱曲曲酸。
《地藏經.閻羅王眾讚歎品》云,閻羅天子見到地藏菩薩度脫罪苦眾生,「然諸眾生,獲脫罪報,未久之間,又墮惡道」的情形,心有所疑,便請示世尊:
「是地藏菩薩,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,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,永取解脫?」
「南閻浮提眾生,其性剛強,難調難伏。」世尊開示。
雖然地藏菩薩處處救拔,然而眾生「結惡習重,旋出旋入」。譬如迷路之人,「若再履踐,猶尚迷誤,不覺舊曾所落險道,或致失命,如墮惡趣,地藏菩薩方便力故,使令解脫,生人天中;旋又再入,若業結重,永處地獄,無解脫時。」
我輩凡夫於輪迴中流浪已久,苦海浮沉,不知出離。雖說《永嘉大師證道歌》云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然而,輪迴惡趣這一場場惡夢,亦著實讓人夢中驚魂,何以我們長期選擇做這些個夢而不知覺醒呢?「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」是一個原因,「未能深信因果」則是另一個原因。
所以,我們在這大夢中載浮載沈,時而做人天好夢,時而做地獄畜生惡夢,恐怕地獄鬼卒見到我們時只得嘆道:「唉!你怎麼又來了?」《梁皇寶懺.出地獄》說,地獄裡的牛頭阿旁,起初對於罪人仍好言相勸,希望罪人痛加改悔,勿再造業墮獄,是以「每至免脫之日,恆加勸喻:此中劇苦,非可忍耐,汝今得出,勿復更造。而此罪人初無改悔,今日得出,俄頃復還。」然而罪人於地獄中旋出旋入的情況頻繁,牛頭阿旁逐漸筋疲心厭,起初還會相勸,到後來也不勸了,演變成「故加楚毒,望其知苦,知慚知恥,不復更還。」
所以,我們自己要有所警覺:萬般帶不去,只有業隨身,人生就像一抹清煙,淡淡的,金銀財寶、嬌妻美眷、名聞利養… …通通都帶不走;但是我們愚昧,經常為了貪愛這些過眼即逝的人、事、物,而造犯罪業,以致經常於惡趣中受苦。然而,造作罪業,受到苦果,若墮入地獄,地獄之罰豈能常常寬宥我們?如《地藏經》中世尊所示,地藏菩薩以方便力救度墮惡趣者,好不容易脫離惡趣,生人天中,但又因我們自身的惡習、錯誤的知見,造作惡業,很快地又墮入地獄。如若罪業結得深重,則長久處於地獄中,不知解脫何期。
我們素日不老實練習念佛工夫,老想著臨終要人助念;難道我們自己都不願努力修正自己,卻要巴望著佛菩薩來救度我們嗎?「旋又再入,若業結重,永處地獄,無解脫時」的狀態,想來真是苦啊!若是我們將自己逼入該境地,又能怪誰呢?還不是咎由自取。
因果不虛,負了因果,哪裡有不用還的道理。因果款項,一筆一筆清清楚楚,帳目分明,縱然到了他方世界,一樣得償還,讓我們賴無可賴。唐朝悟達國師身受人面瘡苦,豈是編造?印光祖師所載之「五臺山人皮鼓」公案,亦非道聽途說(注);俞淨意早年潦倒,無非因果。
只可惜,我們往往輕看聖賢之慈悲提醒,輕看了這些因果事例的嚴重性,不是信得不夠真切,就是把它們當作故事,卻不知會不會自己哪天不小心成了相似事件的主角。
廣欽老和尚曾云:「凡事都有因果,一針、一線、一句話,皆有因果。」我們要是真的深信因果,我們就會真正謹言慎行,不敢造次。
踢到鐵板才知痛,墮到鐵圍方知驚。沒有看到果報時,我們總覺得這些事例彷彿天方夜譚,然而當果報臨到頭上、避無可避時,才知後悔,但那時縱然悔不當初,也只得去受報了。就像《梁皇寶懺》所載:有一餓鬼自述,因口業墮鬼道受苦,其後又將墮入地獄受更大的苦。他說:「造於無量不善之本,而今追憶,悔無所補。」因此他「舉聲號哭,自投於地,如大山崩」,為我們印證「因果欠來款款債,傷心淚唱曲曲酸」這句話。
期許自己明因識果,修正自己;也期見人人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讓這個世間多一分正能量,多一分祥和。
注: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.復卓智立居士書三》記載:五臺山有一座人皮鼓,因一僧人虧空常住錢財,設置私產。死後為牛,在寺耕田。牛死後,託夢徒弟,剝牛皮蒙作鼓,送到文殊寺,鼓上書寫僧人名字與這件事,作佛事時擊此鼓,他的業可以速消。否則雖桑田變滄海,業還不能消滅。見《清涼山誌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