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家附近有一座運動公園,公園外側是一條長約一一五步、寬約六步的直行步道,兩邊林木蒼翠成蔭,清新幽靜,佛號聲迴盪在直來直往的步道上。遙想兩千多年前,佛陀苦心制定「經行」的律儀,流露對眾生無盡的慈悲,與深深的期許。於是末學不揣鄙陋,開始一段「經行」的時空探尋。
經行的「經」字,這裡是指編織物的縱直線,比喻經行像織物的縱線般行走,走過來再走過去。古代印度不論是出家修道人還是在家俗人,都有經行的習慣,沿著一條直來直去,有起點與終點的固定道路,來回經行用功。窺基大師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:「如絹經來往,故云經行。」唐 義淨三藏著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曰:「五天之地(印度),道俗多作經行。直去直來,唯遵一路。」
在《阿含經》中,常提到佛陀和弟子們在露地經行,可知佛在世時,經行在僧團生活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。如果講堂地方大,世尊會在講堂上來回經行,其他經行場地,大多在空氣清新的閑靜露地(戶外露天地方)、有遮蔭的空地、講法堂前面、寶塔下面、閣樓下面,或樹林中等地。
看過《大唐玄奘》電影,再翻閱玄奘大師《大唐西域記》,看到文中敘述於印度各國遊歷參訪時,大約凡有窣堵波(佛塔或佛堂)、精舍、竹林等,外圍幾乎都有佛陀經行處的遺跡,備感親切。現在的靈鷲山菩提樹下、鹿野苑王城等佛陀聖蹟之處,也都看得到佛陀經行的走廊。
佛陀制定了經行的種種戒律,但為了讓僧團有合宜、安全的經行環境,佛陀慈悲地為少數戒條「開緣」。比如,經行道大多在露天,有比丘在下雨天、艷陽下經行而引發疾病,佛陀得知後告訴僧眾,可作「經行堂」,供經行時遮陽避雨。佛陀對經行用功很重視,無論老了、病了走不動,也不能免去經行。
當時有年老比丘身體羸弱,在經行時倒地,佛陀知道後告訴老比丘,可用大繩子綁在經行道的兩邊,用手扶持著繩子走動就可以了。但是拉著繩子走,抓太緊,手有時候會磨破,怎麼辦?佛陀又開了一個方便,對他們說,可以用一節一節的竹筒子,套在繩子外面,手抓著竹筒,走的時候順著繩子滑動,手就不會磨破。
佛陀也允許在經行路線的兩頭,安置床舖,供經行後非常疲累的比丘休息。
經行道的長度大約多少?根據《大唐西域記》記載,佛陀經行處有作「十餘步」、「三十餘步」、「五十餘步」,及「七十餘步」。其他,還有記載經行道「闊二肘,長十四五肘」,一肘約四十五公分,所以大約寬九十公分,長約六公尺多,也大概是「十餘步」。道源法師在《佛說阿彌陀經講錄》說,從前在印度寺院都設有「經行道」,經行道類似中國的長廊。這長廊最短不能少於二十五步,長則沒有限制,越長越好。為什麼不能短於二十五步呢?因為經行的人要來回走,經行道若太短,頭會發暈,所以太短不合經行的規矩。
關於經行的時間則長短不限,在很多經、律裡面記載,世尊及弟子通常會在飯後經行,或在上午九點至十一點的「禺中」、午後一點至三點的「日昳」、下午四點左右的「日後分」經行。佛陀規定除了有病,佛弟子不可以白天睡覺,白晝、初夜分(晚上六點到十點)、後夜分(清晨兩點到六點)都要精進「經行、宴坐(靜坐)」用功辦道。
一般經行道,地一定要平整,不能高高低低,所以地上多鋪磚塊,為了要取直道不斜曲,有的還畫地做記號。在祇樹給孤獨園的經行道是金磚鋪地,這是比較特殊的,一般都是泥磚或泥地。佛在世時為了避免因下雨而壞損地面,可以使用白土粉,或在經行道上鋪設一種在印度稱「婆婆草」的茅草。
在西方極樂世界,經行道是「黃金為地」、「四邊階道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璃合成」,所謂「珠王宮殿玉園林,坐臥經行地是金」、「瑠璃地上絕塵埃,晏坐經行亦快哉」,經行道兩旁不是異草靈苗的奇珍,就是寶樹、寶羅網、華園,難怪梵琦禪師要讚歎「歸去來兮,唯淨土之可游」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