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472期/法音/雪廬老人往生三十周年文物展側記(六)
雪廬老人往生三十周年文物展側記(六)    ●弘安
〈君子之道〉

作事盡責,待人以誠。義利有別,公私分明。此亦君子之道也。

雪公以君子之道墨寶,勉勵豐原 張梅英居士。而君子之道,是蓮友大眾立身處世,都要奉行謹守的軌範。特別借展,與諸君互勉。

〈曉鐘〉、〈時計鐘〉

雪公送贈給蔣俊義老師的墨寶。

〈曉鐘〉

曉鐘敲罷了無痕,律呂宮商也不存;更覺悲歡非是我,茫然又覓夢中魂。

〈時計鐘〉

警眾太殷勤,曾無間寸陰;幾人長夜醒,不負轉輪心。(《浮海集》)

蔣俊義居士,江西人,民國卅六年時,兄弟三人就攜手來臺。民國卅八年雪公來臺,三十九年創立臺中市佛教蓮社,蔣居士因服務於臺中 菸酒公賣局,有幸與雪公結下深厚佛緣,常隨聞法,並發心皈依三寶及受在家菩薩戒。又協助雪公弘法利生事業,曾任臺中蓮社董事、國文補習班班主任、及菩提仁愛之家常務董事等職。也曾在臺中 靈山寺講演佛法,又發心至監獄弘法,感化無數受刑人皈依三寶,並且接引公賣局同事周家麟居士,親近雪公,發心學佛。

由於蔣老居士之發心學佛度化眾生,曾獲雪公賜贈墨寶或題詩獎勵,以嘉許其修行度生的心願。

蔣老師是臺中蓮社 長壽念佛班的老班長,於民國七十九年大年初二,忽因大血管阻塞中風。當時蔣老師就自己盤腿,一心念佛,誓求往生,並拒絕就醫。期間蒙賢孝兒孫悉心照顧,中風後又活了十八年。蔣老師自中風後,傷到腦部語言表達區,故說話十分吃力;但一聞佛號,立刻能隨著「阿彌陀佛」之旋律,與大眾一起念佛,其對念佛的信心及念佛功夫的純熟,每令見聞者動容。

〈徵詩〉

這是雪公送給鄭慧文居士的墨寶。

〈徵詩〉

一句難論價,三年未輟思;餐遲歸鳥後,燭滅曉鐘時;白屋牆皆墨,紅顏鬢早絲;良朋共欣賞,阿堵竟何知。(《辛亥續鈔中》)

慧文師姐隨母學佛,是鄭勝陽居士的姊姊。雪公在日,蒙慧文師姐照顧良多。

某年農曆年前幾天,臺中第三市場熱鬧非常,慧文師姐帶著雪公逛市集。來到一賣女裝的攤位,雪公指著一件紅色的外套,要店家拿下給師姐試穿。嚇得慧文姊搖頭又搖手,不敢接受。當年四十多歲的師姊,遠離脂粉,一心向佛,生活簡單樸實,從未穿紅衣。而雪公一直認為她還年輕,又逢過年,穿上紅衣,才有喜氣。

〈聞鐘〉

這是雪公送給劉誠達居士的墨寶。

〈聞鐘〉

九十纔知百不能,觀心非水亦非冰;晚鐘來自何山寺,露白雲停有定僧。(《辛亥續鈔下》)

劉誠達居士的母親,也是雪公座下非常虔誠的佛弟子。劉居士早年陪母親聽經聞法,中年加入內典研究班研學。雪公這首「聞鐘」寫自己聞晚鐘的心境。

雪公贈呂日新居士

高人遺墨曳煙雲,詠絮才華又出羣;莫道東萊奮門第,海天清望久輸君。

這是雪公贈呂日新居士的墨寶。

民國四十五年,呂日新居士(中慧班班長呂富枝的父親),五十五歲時,幸遇雪公,從此篤信佛教,歸依三寶。慈光圖書館成立後,即前往聽經,風雨無阻。

呂居士,行醫五十年,不計酬報,憐貧濟困,施財施醫,彰彰在人耳目。七十八歲往生前,曾囑咐家人:「臨終時,先預約三五善友來助念,不可哭泣,擾我正念,切記!切記!」而臨終臥床,兩天三夜之中,助緣殊勝,承蒙雪公親來為呂居士結印持咒開頂,置光明咒沙於胸前,又加持密咒於陀羅尼經被,覆蓋身上。也蒙數位尼師,數十位蓮友,陸續輪班,陪同家人,環繞其側,至誠懇切,日夜念佛,助其往生。臨命終前,瑞相現前,數朵金色圓光,從呂居士頭頂,晃耀而過,隨即寂然瞑目,安詳而逝。助念者多人共睹。

〈蓮雲念佛班同修蒞中紀念〉

這是雪公贈與詹金枝老居士的墨寶。

詹金枝老菩薩,臺北市人,生於民國前三年,卒於民國九十年,享壽九十三歲。

民國四十二年,師姑四十五歲,慘遭喪夫之痛,經蓮友介紹,親近臺中蓮社導師李炳南老居士,因而展開下半生,約五十年的行善布施,念佛護法的修行生涯。師姑說:「雪公老恩師,民國三十八年來臺灣,就發願將佛法的種子,灑遍臺灣南北各地。而她正是在北部,蒙受法益的有緣眾生。」

當年師姑曾發心開闢家庭為道場,禮請出家師父及臺中蓮社 雪公的弟子,到臺北家中講演,介紹佛法。雪公更是多次北上,對眾開示,因之組織念佛班,並請雪公命名為「蓮雲念佛班」。民國五十一年,蓮雲念佛班已擴增到一、二百人。二月新春期間,由淨心法師及師姑等率團,分乘三部遊覽車,到中部參訪寺廟。信眾俱皆規矩井然,態度虔誠,所到之處,無不深獲好評。當時行程亦安排參訪臺中蓮社,雪公深表重視,乃率領蓮友,親自到巷口鳴炮迎接,並撰詩親筆書贈立軸,以表歡迎之意。詩云:

曾移金沼一莖蓮,臺北台中香接天;勝友雲來如竝蒂,同心結作度生船。

〈勵德學社十週年紀念〉

德行問學,切磋琢磨。己達達人,己立立人。慈悲喜捨,善巧方便。自行化他,自他兼利。十年種樹,風雲滿柯。大材參天,清蔭覆遠。

勵德學社是臺中師專的佛學社團。壬子是民國六十一年,勵德學社時值創社十周年紀念,雪公已八十三歲,寫下這幅墨寶,勉勵一群行將投身教師工作的學佛青年。

〈題智海學社圖書室成立〉

天下治亂,即蒼生之安危,為之者政,發之者心,而心習聖則聖,習狂則狂,此治亂之分野。語言文字,其心之化機乎!思無正之書,不入此室,善矣。

早年中興大學智海學社,是中部最多社員的佛學社團。當時很多幹部多住宿在蓮社,玉貞師姑每笑稱他們是「海瑞兵」。海瑞兵知書達禮,質樸勤快,又肯學佛念佛,是難得的知識青年。雪公十分期許這些學佛的大專青年,智海學社成立圖書室,雪公也寫墨寶紀念勉勵。

〈鳳凰木花〉

春寒今始去,鳳樹吐新花;妝鏡開曉日,漁舟炊晚霞;何殊岐下鳥,來止海東涯;安得金都裏,歸栽十萬家。(《辛亥續鈔下》)

這是雪公送給洪浣雪師姑的墨寶。師姑今年九十一歲,也是蓮社先渡班的前任班長。二十三歲時,即在臺中 法華寺親近雪公。年輕時,家中事業剛剛起步,生活十分拮据,聽聞到了生脫死的念佛法門,如獲至寶。聞法後的六、七十年歲月,始終沒有離開過臺中佛教蓮社。在雪公往生三十年中,老師姑對自身的道業,早晚定課,誦經念佛,更是精進不懈。她說:「老恩師說:『講經的,不會了生死。念佛才可以了生死。』」師姑晚年家境轉為優渥,然個人生活,儉約樸實,終日以了生脫死為志業。師姑對蓮社及聯體機構,則是護持不懈,財施助道,情義相挺。同時對發心後輩,總不吝攝受,溫言婉語鼓勵有加。老師姑是蓮社如法精進的模範菩薩。

〈題陳琇惠女士論文〉

羣言淆亂失中和,君子慚聞魯國多;才女瑤臺傳禮運,衰翁故國悵銅駝;書成孝道山凝重,光澈慈心鏡久磨;今欲方人求古事,班昭東觀似同科。(《辛亥續鈔下》)

陳琇惠女士,東海大學 社會工作學系教授,蓮友陳石松居士的千金,名門閨秀,德學兼備。當年將《老人福利》論文呈報雪公時,雪公十分歡喜,隨即題詩贈陳琇惠教授。

〈懷恩〉、〈守身銘〉

老去逢春怯,檐前樹又高;多恩報不盡,萬事欲何勞;秉燭檢青史,臨風看寶刀;省身餘愧怍,未肯隱蓬蒿。(《辛亥續鈔下》)

雪公〈懷恩〉墨寶,是老人家在九十五歲時,透過鄭勝陽居士,送給明倫月刊主編黃潔怡居士的墨寶。當時鄭居士還說,雪公原本是寫好要送另一幅,後來被打了閒岔,老人家就將它撕毀了,另外再重寫〈懷恩〉。「撕毀了!怎麼這樣?」黃居士聽後很好奇,撕毀的墨寶是寫什麼?於是到正氣街麻煩慧文師姐,找找垃圾桶有無丟棄的宣紙?慧文師姐果然找到了撕破了、還沒蓋章的〈守身銘〉墨寶。

爪髮須珍惜,心肝盡可捐;此身非我有,分寸不宜專。(《浮海集下》)

雪公常告訴明倫月刊 黃主編說:「你是團體的記者,要清楚團體的方向。」一首〈懷恩〉詩,一首〈守身銘〉,都是雪公寫心志的詩。雪公的心志,也是團體的方向。雖是沒蓋章,又破損了,應該也可從中體會老人家不惜捐捨心肝,悲憫眾生的偉大心志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