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位置:472期/法音/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二八)
唯識三十頌研究(二二八)    ●智果

◎前言

《成唯識論》卷十,論述大圓鏡智等四智心品,共有九門:

①出智體(以作用顯體)②釋相應多少(四智相應心品各定有二十二法)③以體攝用(四智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)④轉何識得何智⑤轉識得智位次⑥種性本有依熏現行。

上來六門前已略釋訖。今續說第七「所緣何境界門」。

初大圓鏡智相應心品,普緣一切真俗境界,皆不愚迷,前回亦已略釋訖。今續說其餘平等性智等三智之所緣境。

◎正說

(乙)平等性智所緣

有三師解:

(子)初師但緣俗諦

《論》十云: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但緣第八淨識,如染第七緣藏識(即含藏一切善惡種子之阿賴耶識)。」

(丑)次師但緣真如

《論》十云: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但緣真如為境,緣一切法平等性故(平等性,即真如之別名。謂真如者,周遍於一切諸法而為平等,故名平等性。《往生論註》上卷曰:平等是諸法體相)。」

(寅)三師遍緣真俗

《論》十云: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遍緣真俗為境」,何以知之?

先引《佛地經》云:「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」,此證其遍緣真俗二境。

又引《莊嚴論》云:「平等性智緣諸有情自他平等,隨他勝解,示現無邊佛影像故」,此證其緣俗。

▲引《佛地經》明平等性智,遍緣真俗。

親光菩薩所造《佛地經論》卷五云:「平等性智者,由十種相,圓滿成就,應知即是十地修果,一一地中略說,各證一平等性,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,是故說言,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。」意即:

初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諸相增上喜愛平等」。

二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一切領受緣起平等」。

三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遠離異相非相平等」。

四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弘濟大慈平等」。

五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無待大悲平等」。

六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」。

七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」。

八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」。

九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」。

十地菩薩,最初證得「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」。

上來「十平等性」,備述恐繁,祈詳見《佛地經論》卷五可知。

茲僅略述其一,藉以說明「平等性智」遍緣真俗二境。

▲弘濟大慈平等

《論》云:「慈有三種,一有情緣,二者法緣,三者無緣。初發心位諸菩薩等,多分修習有情緣慈,多是有漏(漏者,煩惱之異名),以世俗有為境界故(即以因緣和合、人為造作之現象,為所緣境故。)」

故《北本涅槃經》卷十五云:「慈之所緣一切眾生,如緣父母妻子、親屬,以是義故,名為眾生緣(慈)」(平等性智緣俗境)。

《論》又云:「修正行(六度正行)菩薩等,多分修習法緣之慈,亦多有漏,大乘教法為境界故。」

故《北本涅槃經》十五云:「法緣者,不見父母、妻子、親屬,見一切法,皆從緣生,是名法緣。」謂菩薩以平等智,觀一切法,皆從因緣和合而生,了無自性。雖無自性,而能運大慈心以弘濟之,令其皆得安樂,是名「法緣慈」。

《論》又云:「得無生忍諸菩薩(謂七、八、九地菩薩,妄惑已盡,了知諸法,悉皆不生,故名無生忍。)多分修習無緣之慈,雖有所緣,緣法界(諸法之真實體性)故,譬如眼等異熟諸法,無有分別,不作加行,任運轉故,說名無緣」。

故《北本涅槃經》十五又云:「無緣者,不住法相及眾生相,是名無緣」(平等性智緣真境)。

上來引《佛地經論》卷五,略述「平等性智」相應心品,遍緣真俗二境已訖。

▲《莊嚴論》明平等性智緣俗

《論》云:「緣諸有情,自他平等,隨他勝解,示現無邊佛影像故。」謂如來之平等性智,緣一切有情,自他平等,隨十地菩薩心中所樂,欲聞佛法,欲見佛身,如來即隨所樂,說法現身(為十地菩薩現他受用身)。故奘公之《八識規矩頌》頌無漏清淨之第七識曰:「如來現起他受用,十地菩薩所被機」,令彼受用大乘法樂。

由此可知:平等性智相應心品,通緣真俗,為根本、後得二智所攝,於理無違也。

蕅祖《唯識心要》卷十結云:「釋有三義,第三義(遍緣真俗)為正」。

上來平等性智相應心品「所緣何境門」,已略釋訖。(待續)